一抔黄土埋忠骨,白洋淀畔“八路坟”
七十多年前,13条汉子吸引了包围圈的日军,救了大部队,代价,就是把自己埋在了黄土地——一抔黄土埋忠骨,白洋淀畔“八路坟”,没有墓碑的坟冢长满野草,相伴的唯有那棵垂垂老矣的大柳树,时光流逝,“八路坟”渐渐成了地名,但它的故事正在被遗忘。
核心提示
1941年麦收前,八路军冀中九分区24团被来自雄县、容城、安新3个县的日军包围,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。危急时刻,20多名战士吸引了敌人的注意,掩护大部队突出重围。此次战斗有13人牺牲,他们的坟被当地人称为“八路坟”,但他们叫什么、哪儿的人,天刚刚亮,位于安新县最北端的小村于庄,庄稼人的一天就开始了。顺着村南的小路走不了几步路,就能看到几座路边的坟,当地称它们“八路坟”。
“八路坟”里埋的人叫什么?他们怎么牺牲的?时隔七十多年,虽然“八路坟”在于庄妇孺皆知,但当年的战斗几乎没人说得清了。
记者联系安新县志办了解到,县志中记载了1937年至1948年发生在该县的52次战事,但其中没有一次发生在于庄村或者其附近。
几经辗转,记者找到了85岁的于庄村老八路刘同喜。在当年那场战斗的第二年,他加入了八路军冀中九分区34区队,团长贾桂荣曾向他讲述过那场战斗。
1941年麦收前,雄县、容城、安新3个县的日军,在安新县胡村附近包围了九分区24团(34区队前身)千名左右的八路军战士。当时,11岁的刘同喜跟奶奶一起趴在已经转黄的麦田里,躲避日军。
24团面临生死存亡之际,当日晚间,副连长山西人吴步云(音)奉命带领一个排的20多名战士,向胡村西侧的马庄方向探查突围路线。行至马庄附近时,遭遇日军袭击,为了不暴露主力部队的位置,吴步云率部将日军引向东南方向,撤退到于庄村南时,不料又遭遇大王镇方向开来的另一支日军,战斗随即打响。
当时吴步云率部沿一条沟向东突围,战斗中,受地形影响及日军机枪压制,14人被包围,除1人突围外,包括吴步云在内的13名官兵壮烈牺牲。有人说,吴步云平时总把一个训练用的哨子挂在脖子上,牺牲时,哨子就叼在他嘴上。
吴步云部的奋勇抗争吸引了日军大批部队,当夜,24团主力部队成功突围。
刘同喜12岁时参军后任司号员,七十多年前的那把军号,虽已破损但一直陪伴在他身边。军号是从天津买的,为了躲避搜查,走水路时军号被钉在木船船板下。2015年8月12日,再次吹响冲锋号的那一刻,刘同喜哭了:“当年,每次吹响冲锋号,就意味着有战友要牺牲。今天的好日子,是多少小伙子拿命换的。”
“八路坟”中埋葬的13名战士,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,下葬时没有立碑。刘同喜说,除吴步云外,没有人知道其他战士叫什么、哪儿的人。于庄原有学校,清明前后会组织学生到“八路坟”祭奠,向学生讲述当年的故事。但十几年前,这所学校被撤并后,“八路坟”没人祭奠了,逐渐变成了地名,先烈的事迹渐渐为人淡忘。
积年的风霜雨雪侵蚀,如今坟头几乎没“头”了,只有那棵一直陪伴着的半枯的大柳树,标明了它们在岁月和地理上的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