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,总面积366平方公里的白洋淀被称为“华北之肾”。作为白洋淀分布面积最大、最典型的水生植被,近10万亩的白洋淀芦苇在湿地功能的发挥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,一度是淀区人民最主要甚至唯一的经济来源。而今,白洋淀芦苇却面临着群众无心管护甚至被毁坏的命运。何以落差如此之大,记者走进淀区,看曾经“小金条”的前世今生。
2月12日上午,在保定市安新县端村,76岁的村民杨克昌在冰面上割着残留的芦苇。对于如今芦苇无人管护的现状,老汉无奈地说:“这人们都忘了本喽,80年代的时候要不是靠芦苇,人们怎么活啊!现在,唉,不值钱就没人管了。”
曾经辉煌一根芦苇一毛五,白洋淀苇席走天下,10万亩苇塘年产量1.5亿斤
在杨克昌的印象里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,是白洋淀芦苇的黄金时期。
“那时候芦苇质量好,人们也管护得好,一亩地的苇子产量90多尾。一尾200根,正好可以编一张席子。”杨克昌说,那时候的芦苇一根价格在一毛五左右,而且质量非常好,人称“小金条”。
安新县天阳苇制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铁来告诉记者,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,白洋淀传统的苇席产业开始复苏。“那时候除了芦庄和老河头这两个乡镇,别的地方水区人民都靠织苇席活着,可以说是水区人民最主要甚至唯一的经济来源,全国的粮仓都在用白洋淀的席子。八十年代的时候白洋淀芦苇年产1.5亿斤,年产苇席几百万张,一张席子5元钱,年产经济效益数千万。”张铁来说,那时候白洋淀边村的花席,垒头村的回纹席,在全国都有名气。
为了保证芦苇长势,当时水区群众每年都会从淀里将淤泥挖出,施用在苇塘。“老百姓施肥、除草,就跟侍弄庄稼一样。还有人有心,专门从淀里挖长势好的苇子栽到自家苇塘里。”张铁来说,在白洋淀芦苇分布面积最大的时候,约有10万亩。
走向衰落社会发展替代品越来越多,经济效益下降成主因
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,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,白洋淀苇席产业开始衰败。
张铁来说,随着科技的进步,经济的发展,苇席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。“不说别的,以前农村的土炕基本都用苇席。后来都改成床了,谁还用苇席啊。粮仓也一样,过去都用苇席屯粮食,现在都改用铁制粮仓了。”除了市场萎缩,随着人工成本上升,费力织出的苇席卖不上价钱也让淀区人民开始放弃这一传统产业。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,“村姑满街转,不织席一片”的顺口溜,就成了淀区人民对待苇席最真实的写照。
随着安新县开展自救,苇箔产业开始兴起。“从九十年代的几万片,到现在的200多万片,年创效益几千万元。苇箔几乎成了芦苇最主要的加工方式。主要出口日本和韩国市场。”张铁来就是苇箔产业的佼佼者。然而随着成本上升和价格回落,苇箔的经济效益也在下降。“过去人工织苇箔,两个人一天可以织4片,一片才卖10元钱左右。你说说,俩大人一天连本带利挣不了20块钱,放到现在谁愿意干。”张铁来说,很多水区壮劳力无奈之下纷纷外出打工。虽然加工苇箔的机器大量使用,但不高的经济效益仍然无法提起淀区人的兴趣。
苇塘受难一亩苇子纯利不足200元,毁苇造田种树开始出现
淀区采访中,记者了解到,目前一亩地芦苇大约能卖500至600元不等。然而,仅收割的费用就达到了每亩300元左右。“要是赶上苇子长得差,雇人收割兴许还得赔钱。”杨克昌说,随着苇子越来越不值钱,人们的管护力度越来越小,芦苇产量和质量也越来越差。“过去管护好的时候,一亩苇子能产90多尾,现在能有70尾就不错了,而且好苇子越来越少了。”
张铁来告诉记者,相对而言,端村的苇塘只是管护力度在减弱。在安新镇王家寨村、刘李庄镇马庄村和辛庄村甚至出现了毁苇造田种树的现象。“光辛庄一个村,恐怕就毁了不下几百亩。还有一些村在最近几年开始挖芦苇根,当药材卖到安国,听说一亩地能卖好几千元钱,杀鸡取卵啊!你要是想恢复,几万块钱都未必能恢复过来。”
按照端村镇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冯建伟的说法,一亩苇塘在挖掉根之后,算是彻底毁了。要想恢复,要么人工种植要么自然蔓延生产,前者成本高需四五年时间,后者或许需要近10年的时间。
生态补偿现存8.4万亩芦苇,市政协委员建议每亩补偿600元
最近几年在安新县,生态补偿苇塘的呼声越来越强烈。
采访中,76岁的杨克昌就认为,水区人民的苇塘就像平原的耕地一样。“既然现在耕地每亩都有补贴,为什么国家就不能对水区的苇塘进行补贴。况且现在种植芦苇的收入还不如种粮食。”对此,保定市政协委员王景权、张艳超、刘文静、周乐新等人曾做提案,提出关于建立白洋淀芦苇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。
提案中这样写道:“白洋淀是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,保护区内的芦苇作为重要的优势植物,在调节气候、净化污水、促淤防蚀、抑制藻类、防洪固堤、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”
鉴于“芦苇经济效益迅速下滑……毁苇造田、毁苇种树现象……严重影响了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……”等等现状,几位政协委员建议“建立白洋淀芦苇生态补偿机制,……经测算,每年每亩芦苇补偿款需达到600元才基本达到群众的生活需要,按现有芦苇84000亩计算,每年需要补偿资金5040万元。建议市政府协调上级有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,尽快建立白洋淀芦苇生态补偿机制,维护白洋淀生态平衡。”
立冬之前往往是收割的时节,冬季的苇塘里芦苇已经所剩无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