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部分朋友可能更喜欢盛夏的白洋淀。而白洋淀小编最喜欢的还是冬季的白洋淀。一起来看看吧。
乘一艘快艇,在淀上飞驰腾跃肆无忌惮地惊叫,或是择一家画舫,在绿苇红荷处穿梭巡游。
最为惬意的还是,找一位当地打渔人,包他一条小木船和他小半天的时间,专门挑那些少有人去的芦苇荡,调皮地惊起几只水鸟,偶尔伸手触摸一下水中嬉戏的鱼儿,还可以顺手掐几片苇叶,剥几颗莲籽,当然也可以找个小村,去寻一处人家,尝一顿原生态小虾糊饼或是大铁锅熬小鱼儿贴饼子,再有二两小酒,那简直就是神仙一样的美好时光。
在牛黄解读心里,那才是白洋淀,那才是梦里水乡,那才是北国江南,那才是大家熟识的华北明珠——白洋淀。
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刊立场,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。微信:Nhjd801,直隶尚书房询书热线:13833252895
按常理,不用太费脑仁也会想到,冬天的北方,哪里不是一片萧瑟,哪里不是一片荒凉?从草青到草黄,整个大地都变得让人认不出原来的模样。
这白洋淀,苇黄了,荷谢了,就连活蹦乱跳的鱼虾也都缩在水下不愿意出来,这冬天的白洋淀能有什么看头儿呢?
然而,事情总是在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时候,不经意之间就会来一个转变。
比如这白洋淀。
冬日白洋淀,悠悠水乡情
冬天的白洋淀,那水,更加瓦蓝瓦蓝,仿佛比盛夏之际更加蓝的纯粹,就像是一大块蓝宝石一样,静静地镶嵌在雄安大地上。
尤其是那泛黄的芦苇,还有几树略存绿意的水柳河杨,更显得这水是那么的幽静,那么的瓦蓝。
航拍,就像是给探索中的人突然打开一扇窗,一下子看到那么多以前从未看到过的影像。
比如白洋淀的芦苇,以前的印象就是一个字,多。
一开春,呼啦一下子就从水下钻出来,几天就窜一人多高,形成像蜘蛛网一样七拐八叉的一条条水道。难惯当年的雁翎队把小鬼子折腾的七晕八素。就是现在有了手机导航,谁要是一个人钻进芦苇荡,也得让你晕了个大菜。
现在有了航拍,我们可以站在高空的视角看白洋淀,居然是这个样子,以前还真是没想到。
原来,白淀的芦苇,岂是一个多字就可以概括。
这些奇奇怪怪的图形,看第一眼就想到那什么地方的麦田怪圈,这白洋淀的垛田,不也是这样吗?
这是水乡人一代一代守护这一淀水、一垛苇,在守护、经营、培植、共生中,无意之间绘就了这神奇的几何图形。
勤劳的水乡人,就是白洋淀上最美的绘图师。这神奇的图画,上天看到了美,人间得到了人、水、芦苇的和谐共生,水乡人还从芦苇那里得到了生产、生活和创造的无尽资源。
比如那粗放一点的有苇席、苇萡,精致一点的还有芦苇画。
还有竹笛专用的苇膜。
记得小时候老爸有一支神秘的竹笛,一直藏在抽屉里,从未听他吹起过,不过据老妈说她年轻的时候曾经听到过。笛子用一个绿小的纸盒装着,里面还有一个小纸包,那是更神秘的笛膜。老爸说,如果没有这苇膜,这笛子就是个哑巴。
当时曾经问过,什么是苇膜呀?老爸说,这要到白洋淀去,那里有最好的苇膜。
后来,胆子大了,趁老爸不注意,连笛子带苇膜都被我顺走了,在学校里苦练了一阵子,倒是会吹出几段曲子,那几片苇膜也被我糟蹋了个精光,后来干脆就用塑料薄膜。
再后来,那笛子竟然不知所踪,想来甚是遗憾。
如果哪天能再找回那支笛子,一定带上他去白洋淀,寻一片最好的苇膜,哪怕是我吹不成调,也要在淀上让他响亮一回。
白洋淀上浮白毛,这倒是没问题,这浮绿水怎么解释呀,这明明是一群白毛浮蓝淀呀?
还有这掌,这明明就是黄掌呀,红掌拨青波怎么就成了两只黄掌渡飞梭呢?
一群白毛浮蓝淀,两只黄掌渡飞梭。咦,怎么有点儿黄鹂和翠柳的感脚了?
我们在欣赏这白洋淀上冬日美景的时候发现,这些勤劳的水乡人,这些劳动了一辈子的水乡人,是闲不住的,有空就去打一船芦苇,回家,打些苇席、苇萡,或是编个菩团,也可能是烫上几幅芦苇画。
不知道是不是还有人能做出那神奇的笛子苇膜。
不管是做点什么,水乡人看着那一垛垛的芦苇那样闲着,心里不踏实,就像这水乡人一样,只要有一分钟闲下来,心里就不踏实。
因为,劳动,是他们的本分。
这个社会最值得尊重的就是:
用劳动创造价值,靠双手改变生活